实用新型真的没有用吗?

在一些公司里,提起实用新型,技术觉得它“水”,管理怕它“虚”。因此实用新型就成了一件“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”的鸡肋。实用新型一定是有用的,问题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它,如何使用它。因此,我准备在这篇文章里尝试分析问题的根源,并提出一些如何利用实用新型的具体建议。

问题的根源

之所以会“看不起”实用新型,根源在于两种普遍存在的观念。

第一种,是技术人员的技术荣誉感。工程师文化崇尚硬核创新,尊重能解决复杂难题的成果。产品结构上的巧妙改进,虽然实用,但因其技术实现相对简单,在内部评价体系中,不容易获得等同于发明专利的认可。其结果是,许多有价值的实用性改进,在提交时就被下意识地忽略了。

第二种,是管理者的成本效益分析。管理决策的核心是资源配置。申请专利的成本是明确的,但收益却充满不确定性。对权利稳定性的担忧,放大了这种不确定性。这使得决策的天平,自然向风险更低、回报更明确的选项倾斜。

这两种观念,一种关乎荣誉,一种关乎风险,共同造成了实用新型在我们内部被边缘化的现状。

我们的行动建议

分析问题的目的,是解决问题。用好这个工具,关键在于转变我们的视角,并立即付诸行动。

对技术人员而言,我们必须在心中建立第二把尺子

我们心中已有一把尺子,衡量的是技术成就,标准是先进性、复杂度和突破性。这把尺子要牢牢握住,它是我们技术领先的基石。

我们还应该要建立第二把尺子,衡量的是市场保护。这把尺子的标准只有一个:这个设计,对手能否轻易模仿?模仿后,是否会削弱我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?

只要答案是肯定的,它就具备了保护的价值,就必须保护。一个让用户体验更好的结构细节,技术上可能不难,但它就是产品的竞争力。对手能轻易抄袭,我们的优势就会荡然无存。这种市场保护的思维,应该成为我们研发工作的一种本能,一种纪律

对管理者而言,我们需要调整评估的三个着眼点,通过更科学的评估方法来打消顾虑

第一,评估价值时,要从看专利类型转向看市场标的。专利的商业价值,不取决于证书的类型,而取决于它所保护产品的市场规模。法律在计算侵权赔偿时,依据的是市场损失,而非技术深度。保护了核心卖点的实用新型,其价值千金。

第二,评估风险时,要从看审查形式转向看撰写质量。实用新型的权利稳定性,是“写”出来的,不是“审”出来的。一份高质量的申请文件,本身就是对现有技术的规避和超越,其权利是稳固的。我们必须将资源和精力,投入到保障申请文件的专业性和高质量上来,这是最有效的风险控制。

第三,评估回报时,要从看资产本身转向看时间窗口。市场竞争,唯快不破。发明专利周期长,远水难解近渴。实用新型授权快,能在产品上市的黄金时期,迅速形成一道法律屏障,为我们抢占市场赢得宝贵的先发优势。这个时间窗口,就是最直接的回报。

总结

实用新型到底是鸡肋还是武器?答案在我们自己手里:把它丢在一边,它就是鸡肋;把它捡起来用在刀刃上,它就是能帮我们抢下市场的快刀。

宝刀在手,全看我们如何去出招。



AI辅助创作声明: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借助了AI工具进行辅助。文章的最终内容、观点及权属均归作者所有,并由作者承担全部责任。